一、育肥原理
育肥的目的是獲得優質的牛肉,并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。所謂育肥,就是必須使日糧營養水平高于維持和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,獲得較高的日增重,縮短育肥期,使多余的營養在使肌肉生長的同時沉積盡可能多的脂肪,達到育肥的目的。對于幼齡牛,其日糧營養水平應高于維持和正常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。對于成年牛,只需高于營養需要即可。
不同品種的牛,在育肥期對營養的需要量是有差別的。以去勢幼齡牛為例,乳用品種牛所需的營養物質比肉用品種牛要高出10%~20%。不同生長階段的牛,其生長發育的重點不同。幼齡牛以肌肉、骨骼和內臟為生長重點,所以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高一些。成年牛主要是沉積脂肪,所以飼料中能量應高一些。由于二者增重成分不同,單位增重所需的營養量以幼齡牛最少,成年牛最多。當脂肪沉積到一定程度后,成年牛的生活力降低,食欲減退,飼料轉化率降低,日增重減少,必須及時出欄,以免浪費飼料。
公牛在豐富的飼養條件下增重極快,每單位增重平均消耗飼料幾乎較母牛省10%以上,閹牛則介于公母牛之間,閹牛在飼養水平高的時候較公牛易于沉積脂肪,達到“雪花”肉。
由于維持營養需要沒有直接產品,所以在育肥過程中,日增重越高,維持消耗的比重越小,則用于增重的比重就越大,能量的利用率也就越高。各種牛用于增重所耗凈能相差不大,僅僅是脂肪和肉的增重與骨的增重的不同比例所致。因此,如何降低維持能量消耗是肉牛育肥的中心問題之一。
各縣區及各肉牛育肥場(戶)應根據市場需求和牛場所在地的可能條件(飼草料)來決定選用何種牛(年齡、品種、性別),用什么日糧,用什么方法育肥,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。
二、育肥方法
1、“吊架子”育肥育肥之前,按一般飼養方法讓牛正常生長發育,選擇最有利的育肥時機進入育肥。吊架子期間因為日增重不高,一般農村條件均可達到。例如,向港澳市場出口為目標育肥,要求出欄年齡3歲以下,體重600千克以上??蛇x用2周歲以下、體重達到380千克以上的架子牛,以日增重1000克育肥3個月即可達到出欄體重。具體方案是,可以利用青草季的最后3個月放牧。每天回圈于夜間每頭牛補飼1.5~2千克精料,以便獲得700克以上的日增重。第三個月改為舍飼,青草不限量,日補料3千克以便獲得900克以上的日增重,根據膘情的改善和體重來決定出欄時期。放牧育肥效果受牧草豐茂、草的質量、放牧行走的距離和起伏坡度等因素影響,往往不盡如人意。若牛的膘情或體重不足,則順延育肥期。
舍飼育肥成本高,但在相同精料下可較放牧育肥多增重達10%以上。舍飼育肥有三種飼養方式:其一,每日定時上槽兩次,下槽放于運動場自由活動、自由飲水(飲水1~2次,拴于舍外):其二,散放飼養,每個小圍欄10頭牛,自由采食和自由飲水;其三為全天拴系,自由采食和自由飲水,定時補料。我市肉牛長期育肥的實踐證明,以第三種方法最好,因為設施要求低,省工又省地面:在同樣粗飼料和精飼料日糧條件下,可較第一種方法多增重近10%;第二種方法介于兩者之間,低于第三種方法,但粗飼料損耗大利用農副產品與干草、青貯搭配育肥,要增加精飼料。秸稈若經過氨化處理可節省精料,達到近乎青草育肥的效果。全糧食白酒糟、豆腐渣、甜菜渣等,可當作精料用于育肥。一般含籽實殼50%左右的酒糟、醋糟日喂量最高不得超過日糧的25%(按干物質計算),這類渣糟的水分含量變動很大。若按風干物計算,則每哏1千克可節省精料0.2~0.3千克。
2、一貫育肥法
一貫育肥法也稱為持續育肥法,廣泛用于美國、加拿大和英國。使用這種方法,日糧中精料大約占總營養物質的50%以上。犢牛出生后即用高能量以及配合代乳。料,使犢牛日增重達到100克,使120日齡體重達到180千克以上或7月齡體重達到280千克以上屠宰。這種育肥耗費牛奶和精料較多,非我國消費水平所能承受,但國外多利用此方法,可根據星級旅游飯店的特殊要求,以銷定產。這樣生產的牛肉稱為“白肉”。